唐晓勇:校长应该像设计师一样思考教育丨国庆特辑
信息化2.0时代,我们怎么把技术和课程改革融合在一起?
我本人学历很低,中等师范。如果不学习,在深圳像我这样的老师早就被淘汰了。我亲眼看到过52岁的教师被家长集体赶下讲台的情景,这让我深深意识到在这个时代学习的必要性。
在这个学习过程中,我接触最多的是信息化。从1999年开始信息化探索到现在,从个体到联盟,从辅助教学到深度融合,从只关注技术到关注能力最后到不思考技术而先思考教育,探索这条路我们走了足足十九年。可以说,是技术培养了我,带领我的教学团队、我的孩子们和我的学校一起成长。
现在一提到智慧校园就必须要有很多设备,我告诉你:很多设备都是骗人的。比如课堂创新,如果只关注技术本身而不把技术放在课堂上应用,课程永远改不好。拿一样的教材,拿最先进的设备教学,以为一本教材可以走天下,这样的人走不到未来,中途就倒下了。
现在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,每天不看看朋友圈,你就觉得已经被世界所淘汰。为什么我们面对碎片化信息很焦虑?因为素养没有跟上。我们在座大部分,从小都没有经历信息化的成长过程,所以到了校长的年龄要进入信息社会就成了“移民”,有的人移得挺好,有的人不想移,移过去就焦虑。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教育领域里,信息化2.0时代,我们怎么把技术和课程改革融合在一起?
我们现在的教育学、心理学,基本都是传统时代产生的理论,现在我们用传统的东西指导现在这个时代,一成不变地去应用,肯定会出问题。要解决问题,我们首先就要思考教育的一些元素。
第一要研究教育对象。现在的知识已经不是拿着教材去考试的内容,就像现在的学生和我们当年的学生是不一样的,一个道理。在数字时代长大的这些孩子,他的数字素养、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变化,以前我们说一名教师首先学科知识要强,但现在你只是语文有深度,没有信息时代的设计能力等等其他的能力,肯定不行。所以我们要研究这一代孩子们的特点,为他们重新设计学习方式。
第二要学会逆向思维。我们传统教育是基于知识点教学活动的设置,而现在要逆向思维,要基于目标去设置:要达到这个目标,我们第一个条件是什么?这个条件要怎样完成?一步一步倒推,重新去设计教学活动。
第三是培养用课程改造技术的思维。永远拿着一本书做教材去教学的人,是无能的老师;拿着一本教材从第一天上到最后一天的教学行为,我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。但另一方面,我们也不能盲目追逐技术,技术应该聚焦在人的发展和构建面向未来核心素养的课程上,数字技术要像空气一样,自然地浸润到学习者的课程中。为学校课程配备相关的设备之前,应该先设计学习,再来想你用什么技术。
中国未来的关键能力,第一个是认知能力,第二个是创新能力,第三个是合作能力,第四个是职业能力。但很多中国人都不具备,因为我们从小就丧失了。在学校中,学生的眼睛永远看着教师,永远看着前面,没有对话的机会。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。
我在学校说:教师要做一个打开窗户的人,让孩子看看窗外的风景;校长要做一个打开校门的人,让孩子看看校外的大千世界。这就是空间设计的意义。当我们重新思考这些元素在现代背景下的重新呈现时,课程的改革就有了出发点。
我是一个非常关注设计感的人,最近买了七本有关设计思维的,美国的,中国的,日本的.设计思维对校长很重要,我们要像设计师一样思考教育。比如在设计空间变革时,要考虑到它的目的是让教师工作、学生学习更高效,让校长看到最细腻的地方。
信息化时代的学习空间非常重要,在我们南科大二小的图书馆,书最高的位置是小孩能摸到的最高位置;每周六学校的图书馆向社会开放,大家可以用自由的姿势阅读;在办公室,教师的设备、物品的摆放也要讲究工匠精神,每一个细节都有其背后的深意。我们学校还有一个站着上课的教室,因为站着的人才有创意,不会因为坐久了之后血管被压迫而产生睡意,这样站着上50分钟的课,师生们反而更有活力。
需要强调一点:空间变革了不等于学习就变革了。我参观过很多学校,不少空间是给大家看的,炫耀学校的空间有多漂亮。全中国一大片的STEM,很多都走偏了,只是一个标签而已,做STEM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。所以一所学校如果只是空间变革了、技术变革了,但课程没有发生改变,这样的设计就是失败的,因为变革的内核最终要体现在课程的组合变化上。
课程怎么变化,怎么去设计?
每个假期都是我最忙碌的时候。我会写一些自己的专著,会和教师们一起编写课程指南,从学科的角度思考常态学科下基于问题、基于项目、基于实践、基于场景学习方式的改变,不断丰富它的内涵。
一个理念的提出,没有思考和实践是不行的。我们的孩子在学校从小进行跨学科的现代化学习,和欧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,这就是国际竞争。要让每个孩子都出彩,一本教材很难做到,我们必须设计更多的精准的课程,让每个孩子有思考的时间、思考的空间,有问题解决的能力,每个人都成为主体。
沿着这样的思路,在看了40本关于课程统整的书后,再结合南科大二小的教学情况,最后我们学校主导的跨学科统整实现了自上而下的进行、老师一线进行、跨学科统整和超越学科的主题统整四种模型的相互交替。
现在我们学校做了18个跨学科的课程,比如一年级的职业日体验,中年级的职业探索,初二上学期的职业规划等。今年暑假我们就派出了四个队伍走出去,四年级走茶古道,五年级走丝绸之路,中学走黄河流域,都是基于学校课程之后,把跨学科的学习放在现实生活当中去实现。
现在大家都在推跨学科学习,结果很多人把分科教学、应试教育批判得一无是处。但其实应试教育和分科教学让我们变得有深度,在某一个学科里面有了静态的学科认知后,才有能力去解决现实中真实的问题,如果连原理都未曾理解,该如何解决问题?
所以学校构建的统整项目课程要走两条路:分科教学和跨学科教学,两个模式还要实现并行融合,而不是非此即彼。
分科教学让你变得专业,跨学科教学让你变得完整,我们要做专业而完整的人。虽然目前国际的趋势是跨学科学习,但我们在推进过程中同样要注意四个方面:一是学科内统整,二是跨学科教学,三是跨学科统整,四是超越学科的主题统整。这四种模型都不是单独使用的,这时,设计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。
当我们做课程的整体设计时,就要囊括课程、空间、场景、工具;要让传统课程和项目课程在设计过程中相交融;设计的视角则要兼顾学科视角和主题视角,等等。
围绕课程统整的设计,如何去落实也是我们要考虑的环节。我们南科大二小采用的是教师合作制和项目负责制,即每一位教师都会轮流来做项目负责人,全权负责整个项目,包括花费、流程把控……现在我们已经培养出30多个项目负责人,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任何一个学校做科研主任。
我们都说校长的领导力很重要,但这个领导力不是说你要把什么事情都懂,在我看来,领导力中的设计思维非常关键。在这样一个不确定未来的时代,如何变革我们的教育?如何用我们的领导力来改变这样一所学校?
不妨用设计思维去理解教师成长内涵,去理解数字时代原住民的思维方式,随着时代的发展,重新设计课程、空间、管理、技术,用设计思维去思考、改变教育。
本文图片由南方科技大学第二实验小学提供
“新校长传媒”投稿邮箱:xinxiaozhang@dett.cn
期待您的精彩分享
更多“国庆特辑”文章
责编丨沈静娴
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
▼ 点击「阅读原文」,一键购买